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体制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通过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着力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保障。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督机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生态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客观形势需要,突出表现为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环保领域多头执法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这一体制改革的部署,契合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保护的需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综合性和监管综合性,可以克服以往多头监管和“碎片化”监管问题。目前,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职能和人员均已调整到位,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能,分工合作,尽快推动形成自然资源产权统一管理、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和国土空间有序管控的治理大格局。

构建国土空间全方位开发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重大举措。主体功能区战略着眼于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平衡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化,要突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整体和系统保护,把最脆弱、最美丽、最需要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关键在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国家、省、市、县多层级分解落实,对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严格守住底线,同时要落实问责机制,对于破坏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的行为给予惩罚。20179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合理划分了中央和地方事权,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中央和地方协同管理机制;明确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性活动等。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改革任务,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全国自然保护体系的整体规划,构建全国一张图的保护网络。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生态文明建设应从政府主导的局面,转向“政府负责、企业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共担责任、共同参与的格局。治理主体既合作互动又相互监督制约,才能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需要明确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推进环境公益项目实施,完善环境督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实施生态项目。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力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弥补政府供给的缺位或低效,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此外,还要在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环境意识培育、社会多渠道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督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完善生态文明监督、考核体系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把环境问题与政绩挂钩,将环保事业从地方保护主义的围困中解放出来,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量。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要强化权威,加强力量配备,向纵深发展,把握好“既严又准、切中肯綮”原则,切实发挥环保督察长效机制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加大环保督察力度和强度;完善环保督察制度统筹,将督察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各个生产、生活领域,实现全域范围的污染防范。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是新时代对党政机关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职责进行细化,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将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来源: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一书第十二章第三节